西街残烟 - hsdaily.cn · 褪色的画,始终挂在人生的走廊 上,任你驻足怀想。...

1
李海波/摄 朱来平 履印点点 初中生活片段二则 · 晨读 · 这里要说的晨读,不是指学 生在学校里上早自习时候的那种 读书,也不是指做学问的或者当 老师的大清早起来在书房里看书 的那种,而是自己当年读初中时, 每天早读课之前,在学校东面的 菜地旁稻田旁读书的情景。 初三那年,寄宿在学校。下 学期的三四月份,离中考日少一 日,同学们很懂事地自觉用功起 来。又值天气渐暖,天亮时间慢 慢变早。每当晴朗的日子,天刚 蒙蒙亮,不少人就起床洗漱,然后 拿着书本陆陆续续地走出校园, 在田埂上菜地边沟渠旁散开,各 自读着自己的书。 晨,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 读,孩子们求学时最寻常的事 儿。晨读,便是最平常的事儿选 择在最美的时间里去做。多年以 后,晨读时读了些什么,也许不记 得了;但晨读的情景,却如一张不 褪色的画,始终挂在人生的走廊 上,任你驻足怀想。 清晨的乡野,清新宁静。孩 子们的读书声弥漫其中。周围绿 油油的稻田,稍远是刚刚醒来的 乡村,再远是低矮连绵的苍翠的 山峰。乡村头顶的炊烟难入晨读 者的眼,偶尔传来的鸡的鸣叫声 却难逃晨读者的耳朵。同学们, 或读英语单词,或念语文书上课 文,或背政治。偶尔能听见大声 朗诵的,更多的是小声地读着。 书在手中合上,再打开,看看背得 对不对;又合上,打开。如此反 复。那个时候除了政治学科有时 政材料以外,其余都是课本,根本 没有辅导资料。切尔诺贝利核电 站爆炸事件,就在当年的时政材 料上。 晨读有约五十分钟时间,过 后便三步并两步,到食堂喝完了 稀饭,便背着书包进教室,开始新 一天的课堂学习生活。 同学刘君看了这个片段后, 给我发来了一句话:“那时,每条 田埂上都有一名学子踏着清露, 披着霞光,朗朗而诵,是最有田园 味的晨读。” 嗯,我怀念乡野间那田园味 的晨读。 · 饭桶 请你千万别误会了,我说饭 桶,不是骂你。“饭桶”这个词,若 冠于人身上,是没有人乐意接受 的。这一点我知道。比如,一个 人,如果一件简单的事情给办砸 了,往往要挨大人或上司的骂,被 说成“你是个饭桶”。以“饭桶”喻 指不善于做事的人,倒也妥帖。 而我要说的是记忆中的饭 桶,它与人会不会做事无关,只与 吃饭相关,是用来装饭的器物。 上初中时,午餐是在学校搭 膳。午饭时,大家不是拎着饭碗 到食堂排队打饭,而是“吃饭 桶”。怎么回事呢?当时每个班 都有不少同学,中午在学校吃 饭。班主任老师就把男女同学分 别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六七个同 学,其中有一个小组可能男女同 学在一起。一组任命一个组长。 上午第二节课下课以后,搭膳的 同学就到自己的组长那里“报 饭”,吃几两米饭就拿几两饭票给 他。组长收齐本组同学的饭票, 就转送到食堂,也叫“报饭”。食 堂则在中午放学之前将饭按每组 “报饭”的数量,舀到一个个编号 了的饭桶里。饭桶是木制的,一 尺多高,直径尺把,底略小,有 盖。装了饭的饭桶被工友整齐地 排列在设有好几层的木架上。上 午最后一节课结束,不回家吃中 饭的自然就跟着自己的组长去 “吃饭桶”了。 组长把饭桶从木架上搬下 来,掀开桶盖,开始为大家分饭。 六七个人要等饭全部分完了再散 去,因为小孩子很难一趟把饭分 得恰好,一般都有第二轮,大家多 少再添一点儿。菜,几乎都是从 家里用瓶子装了带去的。空了的 饭桶再送回原处,由工友集中清 洗。当然组长也可不必天天自己 去“报饭”、分饭,组里几个同学可 以轮流,不过仍是由组长安排并 负责落实天天有人去做这份事。 长大后,我也了解到:“吃饭 桶”不是我读初中的那个学校独 有的,其他学校也有这样的。但 “吃饭桶”却是一个时代所特有的 现象。 配文摄影:高莉莉 本版责任编辑/高莉莉 E mail:[email protected] 西街残烟 西街残烟 去年冬天,第一次听丽萍说起 她是休宁西街长大的女孩,每每聊 起西街,她的双眼总是盛满怀念。 对于这个陌生的西街,我想,大概 只是因着她的人生过往,从而赋予 了西街更多的情怀吧? 但我不否认,西街这个名字确 实是极美。 恰巧,几日前,我和朋友经过 休宁,朋友突然提议带我去西街走 走。西街?就是丽萍的西街吗? 好奇瞬间被激活,我要看看西街到 底是如何让人甘之若饴,竟如此掳 获着丽萍那颗文艺的心? 在休宁老城区的十字街头,我 们在一面贴满广告的老屋墙下怔 住了—满满的一墙壁关乎房屋 出租、店面转让、招聘服务员、讣告 ……灰褐色的老墙像驮着这个县 城五彩斑斓的调色板。世事尘沙 扑面,无以抵挡,还有 N 种可能。忽 而想起王家卫笔下的张曼玉,穿着 曼妙的旗袍在老旧的街巷里袅袅 而过,况味如此。 夏末夕阳浅照,穿过这贴满广 告纸的幕墙,我仿若听见幕布帘子 的拉环和金属杆的快速刮擦,“唰” 的一声,便揭开了《花样年华》开演 前的那块大红色丝绒幕布。 一千八百年历史的西街,裹挟 着近几百年浓烈的市井烟火,在我 走下西街口那十来个台阶的时候, 一个趔趄,给我打了个措手不及。 西街的仪态是柔美的,蜿蜒的街 道如蛇般匍匐,如流水,自然流畅,随 着地形布局随方即圆,天人合一。 四米宽的红麻石街巷,石板凹 凸不平。扎着棕扫把的师傅正埋 头干活,丝毫没有在意我们在他身 边已打量很久。一路逢着四五家 理发店,大多年代久远,却依然各 有生存力。西街中段,一爿小小的 书店,取名“苗苗” —书店内,藏 书量还真不少,后门敞开,亮光透 进来,如果循着这个小门走出去, 当是有着不可估摸的前景吧?! 秋未至,西街几家浴室的门脸 就开始凸显出来了—我几乎看见 西街女子们从各家浴室鱼贯而出, 一头湿漉漉的长发慵懒地散在肩 上,是面若桃花出水芙蓉的美。幼 儿园,医院,儿科专科,寿衣店,牙 科,棉花店,若干家杂货店,相邻两 家同行老板娘坐店门口一起交头私 语。一位壮汉打着赤膊坐在门口小 桌上,呷上一口啤酒后,搛起一粒花 生米往嘴里一丢,眉眼满是惬意。 暮色终于在西街上演,西街也 叫齐宁街,那个打着“齐宁社区服 务中心”牌子的老房子,据当地人 说,这里很早是个风月场所。一千 八百多年历史的西街,到底演绎了 多少的风花雪月爱恨情仇?暮色 西街里,我无尽遐思。 近六百米的西街,目光无法将 西街统统打捞,眼到用时方恨小。 我们在人流、电瓶车、狗吠、孩子的 哭闹声中穿街而过。街的尽头,是 自己时长时短的影子,恍若走了一 辈子那般地老天荒。 回去后我在微信上和丽萍碎 碎念了一晚的西街,犹如打了鸡 血。在离开西街24个小时后,丽萍 和我一拍即合,作为西街主人,她 愿意陪我再走西街。 2016 年无比炎热的皖南夏季, 高温让我失去了很多热情,而再走 西街,它让我满血复活。 翌日黄昏,我踩着油门呼呼生 风带着丽萍,像是年少时赴约意中 人那般深切。 不愧是西街主人,丽萍指着街 口两边如数家珍:左边曾经是“海 阳菜馆”,右边现在是馄饨店,你别 看店面小,生意却不是一般的好。 她吸了一口气,味蕾似乎已在回味 中沦陷。 有路过的西街老太早早吃了 晚饭出来散步的,与我们相遇,热情 地与丽萍打招呼: “囡,回家啊?” “冬 生妈,我带朋友回来转转呢,您吃过 乌昏(晚饭)了?"她们热切地在黄 昏里彼此问候,似乎丽萍从未离开。 曾经的街巷里有纺织厂,党 校,茶机厂……横街,冬青巷,嚯, 那可是大户人家的豪宅啊……丽 萍在我面前比划着冬青巷子过往 的繁华。我们即走即停,在一栋灰 褐色斑驳的楼房前停下,墙体上有 着久远“中国共产党万岁”字样,白 色漆一横一竖赫赫在目。“哈,我原 先的家就在‘万岁’两个字下面呢。” 丽萍驻足,仰望着这幢灰色的筒子 楼,眼里竟泛起了小姑娘般的神情。 很多年前初冬某夜,一个雪白 粉嫩的婴孩,嘹亮的哭声响彻西街 的天空;她扎着黄色的蝴蝶结背着 书包上学了;她和一群少男少女在 西街凹凸不平的街巷里前前后后骑 着自行车,齐吼“周末午夜别徘徊, 快到苹果乐园来”,青春张扬肆意; 他们在西街里对抗,欢乐,成长;落 雪的冬天,那个粉嫩的婴孩出落成 肤白唇红楚楚动人的西街女子,穿 上大红的嫁衣,一双黑亮的双眼氤 氲,一步步回眸西街…… 时光一直在流逝,直到人到中 年的她,此刻与我比肩双双伫立在 她年少的居所前,无限怅惘。 西街的纵横巷子如蜘蛛网般 布满无以计数的人,事,物。若把 西街四米宽的街道比作蜈蚣的脊 椎骨,那这些街巷犹如蜈蚣的无数 只触角,它们在各自的角落灵活舒 展或艰难喘息,彼此排挤却又彼此 缠绕。枝枝蔓蔓,剪不断理还乱,然 后再和西街的所有浑然融为一体。 包罗万象的西街生老病死,吃喝 拉撒,大隐隐于市,深藏郎朗大乾坤。 我突然明白,缘何丽萍的文字 那么敏锐,且洞察人心,西街,是她 身心成长的肥沃土壤。 夜来香的幽香顷刻袭来,蝉捉迷 藏般躲在西街的哪棵树枝上欢唱? 乐此不疲,这西街,比起曾经,真的残 败了很多,一路欢快的丽萍,此刻在 西街的晚风里有了幽幽的叹息。 物是人非。算来,她离开西街 近二十年了,是《来生缘》里沈世钧 和顾曼桢那般地回不去了……丽 萍说,她家屋后纺织厂里织布机声 分明还在她的耳边“咔塔咔塔”,无 休无止,漫无边际。 在曾经的西街女孩记忆里一 路走来,我眼里满满烟火的西街, 已是美人迟暮,残烟逝雪。 时代变迁,西街很多景像已经 撤出,大多买了新房子的西街老居 民弃街而逃,留下来的是一些不舍 西街的老人依然在坚守。而由于 西街毗邻海阳中学的缘故,县城周 边十里八乡打工或者陪孩子读书 的,又入住进来不少。如此循环换 血后的西街,市井生活虽然在延 续,但和其他老街一样,不可避免 地失去了一些曾经属于她的味道。 我一直对休宁有着说不出的 亲切,在我遇见西街的那一刻,找 到了答案:原来冥冥中西街似乎有 浓浓的乡情在召唤着我。 遇见,再也不愿离开。 那晚,我还和曾经的西街女孩 入她家的老房子游走了一番,彼此 打趣,等我们老了,一起沐着西街 残阳,买来西街的麻花狮子头细细 咀嚼,看无所事事的猫在小院里四 仰八叉打呵欠,读《民国时期的那 些女子》和《游园惊梦》。 她说早上煮粥给我吃,因为她 从来早起,又只会煮粥;好吧,我非 凡的厨艺就留在冬天的夜晚,你想, 在下雪的夜晚,西街的一间平房里, 炉火上炖着一锅热乎乎的大白菜豆 腐角,就着一杯“女儿红”,这真是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至此,西街自然而然成了我的 心头好。 但愿在我们老去的那一天,西 街尚有市井残烟,以安放我们一颗 世俗的心。我要的安宁,烟火,平 和,市井,情爱,温暖,西街都能给我。 配文摄影:姚顺涞 3 万家灯火 2016 年 9 月 22 日 星期四 www.huangshannews.cn 我让孩子“写”电视 李勇 我家孩子的作文一向不好, 上小学五年级时,各种作文辅导 书买了不少,家庭语文辅导老师 也请了好几个,可就是不见效 果。一提起作文,孩子就一脸苦 恼相,这可急坏了我们夫妇俩。 但孩子有个特点,爱看电视, 尤其是动画片。我灵机一动,让 孩子复述补充电视情节不就是训 练孩子运用语言、词汇,进行作文 练习的好办法吗?于是我郑重其 事地给孩子布置了任务:每天允 许看半个小时的动画节目,不过 有个要求,必须完整地记录下节 目内容,然后交给奶奶看,让奶奶 看了不但能了解节目内容,而且 觉得生动有趣。孩子自然十分愉 快地答应了,能痛痛快快地看动 画片的机会,他当然不会放过。 从那以后,孩子看电视的注 意力更集中了,每天也能认真地 完成“看电视写作文”的任务。 半年后,孩子的作文长进了, 文字表达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 学会了剪裁材料、运用细节,有些 生动之处令我们都不由得拍手叫 好。老师也反映孩子的课堂作文 进步多了,再也不会看到他面对 作文题目发呆了。 那下一步怎么办呢?电视故事 虽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但那毕竟 不是生活的全部,要能真正写好作 文必须扩大视野,以身边的人和事 为基础。于是我又安排了新任务: 在校内、校外的活动中,在同身边的 人和事的接触中,写出自己的所见 所闻、所思所想。特别是鼓励孩子 把身边发生的一些不文明的事、不 良的道德行为现象记录整理,然后 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向地方报纸投 稿。等到中考的时侯,孩子的作文 水平已经今非昔比,还得了个高分。 真没想到这个“写”电视的方 法,居然还成了孩子作文的对症 良药。这件事启发了我:对还子 的教育要善于因势利导。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歙县许 村,许氏一族成长四位院士,成为 中华家族史上的佳话。 同心报祖国的夫妻院士 —许国志、蒋丽金 许国志 1919 年 4 月出生于许 村,1939年高中毕业后受工业救 国的影响,报考了国立交通大学, 毕业后于1947年赴美留学,入堪 萨斯大学,1953年获博士学位。 而他夫人蒋丽金,年轻时考入协 和医学院。日寇犯华击碎了蒋丽 金的从医梦,于是她选择了辅仁 大学化学系,获得化学学士和硕 士学位后去美国深造,拿到博士 学位后蒋去堪萨斯大学工作。在 这里他们相识相爱并喜结良缘。 夫妻俩在各自的领域内如鱼得水 各有建树。 新中国建立后,振奋于祖国 划时代的巨大变化,夫妇俩决心 报效祖国。1955 年 9 月 15 日,许 国志、蒋丽金与著名科学家钱学 森夫妇一道,冲破美国政府的重 重阻拦,登上克利福兰总统号轮 船奔向祖国。在轮船上,许国志 便起草了一封《向祖国致敬》的公 开信,安全到达中国后在报纸上 公开发表,表达了对祖国的感谢 和对新中国伟大建设的热切期待 和赞美。信中说:“今天我们重新 踏上祖国的土地,觉得无限的愉 快和兴奋。”“我们向政府和所有 帮助我们的人民致谢。”“回想解 放以前,人民生活困苦,国际地位 低落。再看现在的祖国,充满着 生气和希望。”“我们要抱着决心 处处去向人民学习。要全心全力 在英明的政府的领导下,来参加 建国工作,向社会主义的光明前 途迈进。” 归国后,许国志、蒋丽金夫妇 在学术研究上互相学习、促进。 许国志是中国运筹学、系统工程 和系统科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蒋丽金是中国光化学研究的主要 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双双第一 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国 志夫妇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做出了 重要贡献。他们的爱国情怀、报 国之志,以及虚怀若谷、淡泊名利 的情操,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荣获乌拉斯坦勋章的院士 —许靖华 许靖华1929年出生,15岁考 入南京中央大学,19岁获理学学 士学位,以优等生资格获奖学金 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深造,得 硕士学位。25岁成为理学博士。 先后获美国国家科学院、地中海 科学院、我国“台湾中央研究院” 院士。他在美国求学、生活和工 作近 20 年,于 1967 年移居瑞士, 任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教授至今。 “做科研,要有质疑精神,敢 于挑战权威。”这是许靖华追求科 学事业的治学态度。他涉猎广 泛,研究和著作涉及自然科学、哲 学历史、社会人生、东西方文化等 诸 多 方 面 。 1970 年 ,他 提 出 了 “地中海原来是一片荒漠”的惊人 发现,嗣后又提出彗星撞击地球 引起恐龙大灭绝的理论,一时轰 动国际学术界。由于建树显著, 1984年,许靖华获得世界地学界 最高荣誉奖章—乌拉斯坦勋 章。“一个好的科学家,要活得纯 粹,要能做真正解决实际难题、有 益于人类的‘好科学家’。”在许靖 华眼中,名誉从来不是一个科学 家的最终追求。1986年,他又在 著作中针对达尔文进化论中的一 些观点提出质疑,其后又多次在 剑桥、芝加哥、苏黎世等地,与各 国生物学家辩论,让他“赢”得了 “许旋风” “许大侠”绰号。 尽管游历世界各国,广泛接 触各种文化思想,但是许靖华始 终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 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代表已逝的 过去,更连接着现在和未来,现代 人类社会的价值可以从传统文化 的精髓中去寻找。“在这些方面, 中国的优势很大,未来一定能够 有更好的发展。”“在有生之年,能 为祖国多做一点事、尽一份力,既 是责任,也是光荣。”长期以来,他 受聘为南京大学高级讲座教授, 河南大学环境地理学专业博士生 导师,为国家培养人才奉献心力。 他还惦念着要为家乡人民造 福。对于老家歙县许村,老人总 是牵挂在心。1997年,许靖华从 自己并不多的积蓄中拿出 1 万美 元,帮助家乡建设许村历史博物 馆。近几年,他又不顾高龄,多次 返乡探望,期间还曾专门为家乡 的中学生义务上课。他说,自己 有一个心愿,那就是百年之后能 够回到故乡,“漂泊一生的游子, 最难忘是家乡,最好的归宿就是 叶落归根”。 胰岛素功臣院士—许根俊 许根俊,中国著名生物化学 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 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委副主任、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 事长。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 奖,著有研究专著《酶的作用原理》。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 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国家.在世界居 于领先的地位。但人们也许不知道 对确定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路线和解 决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最后一步,起 了重要作用的正是许根俊院士。 许根俊 1935 年 11 月 23 日生 于许村,小学就读于 许村的仪耘学校,高 中毕业于休宁中学。 1957 年,他从上海复 旦大学化学系毕业 后,历任中科院生理 生化所、上海生化所、 生化与细胞所实习研究员、助理 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长期 从事酶的催化、调节机理和蛋白 质结构功能的研究,为我国在世 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国内酶催化和蛋白质合 成、结构功能研究的重要学术带 头人,他首先提出用天然肽于蛋 白质的人工合成来研究其结构功 能的设想,并以胰岛素为对象,提 出实现这一设想的具体方案,并 领导了这一工作。他领着团队积 极投身这项前沿研究课题,切实 解决了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问 题,从而为胰岛素的结构和功能 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在此 基础上,他主导对胰岛素的结构 和功能开展了一系列的深入研 究,获得了一批成果。不仅解决 了用钠-氨法还原胰岛素的硫硫 键、除去苄基和其他保护基,而且 把处理后的A-、B-链还原并重 氧化生产具有生物活力的胰岛素 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最后 确定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路线和解 决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最后一步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文革初期胰 岛素人工合成的消息在国内外各 大媒体报道后,成为国际上重要 的新闻,轰动了世界。 2008 年元月 8 日,许根俊院 士在上海去世,但他留下的这一 崇高学术成果仍在造福于千千万 万的人,而他的科学品格,也更在 激励着后人前进。 市委宣传部 市文联 黄山日报社 主办 讲述 · 许村一族四院士 许琦 程云芬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Aug-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西街残烟 - hsdaily.cn · 褪色的画,始终挂在人生的走廊 上,任你驻足怀想。 清晨的乡野,清新宁静。孩 子们的读书声弥漫其中。周围绿

收 获李海波摄

1051836 朱来平 履印点点初中生活片段二则

middot晨读middot这里要说的晨读不是指学

生在学校里上早自习时候的那种读书也不是指做学问的或者当老师的大清早起来在书房里看书的那种而是自己当年读初中时每天早读课之前在学校东面的菜地旁稻田旁读书的情景

初三那年寄宿在学校下学期的三四月份离中考日少一日同学们很懂事地自觉用功起来又值天气渐暖天亮时间慢慢变早每当晴朗的日子天刚

蒙蒙亮不少人就起床洗漱然后拿着书本陆陆续续地走出校园在田埂上菜地边沟渠旁散开各自读着自己的书

晨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读孩子们求学时最寻常的事儿晨读便是最平常的事儿选择在最美的时间里去做多年以后晨读时读了些什么也许不记得了但晨读的情景却如一张不褪色的画始终挂在人生的走廊上任你驻足怀想

清晨的乡野清新宁静孩子们的读书声弥漫其中周围绿油油的稻田稍远是刚刚醒来的乡村再远是低矮连绵的苍翠的山峰乡村头顶的炊烟难入晨读者的眼偶尔传来的鸡的鸣叫声却难逃晨读者的耳朵同学们或读英语单词或念语文书上课文或背政治偶尔能听见大声朗诵的更多的是小声地读着书在手中合上再打开看看背得

对不对又合上打开如此反复那个时候除了政治学科有时政材料以外其余都是课本根本没有辅导资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就在当年的时政材料上

晨读有约五十分钟时间过后便三步并两步到食堂喝完了稀饭便背着书包进教室开始新一天的课堂学习生活

同学刘君看了这个片段后给我发来了一句话ldquo那时每条田埂上都有一名学子踏着清露披着霞光朗朗而诵是最有田园味的晨读rdquo

嗯我怀念乡野间那田园味的晨读

middot饭桶请你千万别误会了我说饭

桶不是骂你ldquo饭桶rdquo这个词若冠于人身上是没有人乐意接受的这一点我知道比如一个人如果一件简单的事情给办砸

了往往要挨大人或上司的骂被说成ldquo你是个饭桶rdquo以ldquo饭桶rdquo喻指不善于做事的人倒也妥帖

而我要说的是记忆中的饭桶它与人会不会做事无关只与吃饭相关是用来装饭的器物

上初中时午餐是在学校搭膳午饭时大家不是拎着饭碗到食堂排队打饭而是ldquo吃饭桶rdquo怎么回事呢当时每个班都有不少同学中午在学校吃饭班主任老师就把男女同学分别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六七个同学其中有一个小组可能男女同学在一起一组任命一个组长上午第二节课下课以后搭膳的同学就到自己的组长那里ldquo报饭rdquo吃几两米饭就拿几两饭票给他组长收齐本组同学的饭票就转送到食堂也叫ldquo报饭rdquo食堂则在中午放学之前将饭按每组

ldquo报饭rdquo的数量舀到一个个编号了的饭桶里饭桶是木制的一

尺多高直径尺把底略小有盖装了饭的饭桶被工友整齐地排列在设有好几层的木架上上午最后一节课结束不回家吃中饭的自然就跟着自己的组长去

ldquo吃饭桶rdquo了组长把饭桶从木架上搬下

来掀开桶盖开始为大家分饭六七个人要等饭全部分完了再散去因为小孩子很难一趟把饭分得恰好一般都有第二轮大家多少再添一点儿菜几乎都是从家里用瓶子装了带去的空了的饭桶再送回原处由工友集中清洗当然组长也可不必天天自己去ldquo报饭rdquo分饭组里几个同学可以轮流不过仍是由组长安排并负责落实天天有人去做这份事

长大后我也了解到ldquo吃饭桶rdquo不是我读初中的那个学校独有的其他学校也有这样的但

ldquo吃饭桶rdquo却是一个时代所特有的现象 配文摄影高莉莉

本版责任编辑高莉莉Emdashmailhsrbgll163com

西街残烟西街残烟似水流年

去年冬天第一次听丽萍说起她是休宁西街长大的女孩每每聊起西街她的双眼总是盛满怀念对于这个陌生的西街我想大概只是因着她的人生过往从而赋予了西街更多的情怀吧

但我不否认西街这个名字确实是极美

恰巧几日前我和朋友经过休宁朋友突然提议带我去西街走走西街就是丽萍的西街吗好奇瞬间被激活我要看看西街到底是如何让人甘之若饴竟如此掳获着丽萍那颗文艺的心

在休宁老城区的十字街头我们在一面贴满广告的老屋墙下怔住了mdashmdash满满的一墙壁关乎房屋出租店面转让招聘服务员讣告helliphellip灰褐色的老墙像驮着这个县城五彩斑斓的调色板世事尘沙扑面无以抵挡还有N种可能忽而想起王家卫笔下的张曼玉穿着曼妙的旗袍在老旧的街巷里袅袅而过况味如此

夏末夕阳浅照穿过这贴满广告纸的幕墙我仿若听见幕布帘子的拉环和金属杆的快速刮擦ldquo唰rdquo的一声便揭开了《花样年华》开演

前的那块大红色丝绒幕布一千八百年历史的西街裹挟

着近几百年浓烈的市井烟火在我走下西街口那十来个台阶的时候一个趔趄给我打了个措手不及

西街的仪态是柔美的蜿蜒的街道如蛇般匍匐如流水自然流畅随着地形布局随方即圆天人合一

四米宽的红麻石街巷石板凹凸不平扎着棕扫把的师傅正埋头干活丝毫没有在意我们在他身边已打量很久一路逢着四五家理发店大多年代久远却依然各有生存力西街中段一爿小小的书店取名ldquo苗苗rdquomdashmdash书店内藏书量还真不少后门敞开亮光透进来如果循着这个小门走出去当是有着不可估摸的前景吧

秋未至西街几家浴室的门脸就开始凸显出来了mdashmdash我几乎看见西街女子们从各家浴室鱼贯而出一头湿漉漉的长发慵懒地散在肩上是面若桃花出水芙蓉的美幼儿园医院儿科专科寿衣店牙科棉花店若干家杂货店相邻两家同行老板娘坐店门口一起交头私语一位壮汉打着赤膊坐在门口小桌上呷上一口啤酒后搛起一粒花

生米往嘴里一丢眉眼满是惬意暮色终于在西街上演西街也

叫齐宁街那个打着ldquo齐宁社区服务中心rdquo牌子的老房子据当地人说这里很早是个风月场所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西街到底演绎了多少的风花雪月爱恨情仇暮色西街里我无尽遐思

近六百米的西街目光无法将西街统统打捞眼到用时方恨小我们在人流电瓶车狗吠孩子的哭闹声中穿街而过街的尽头是自己时长时短的影子恍若走了一辈子那般地老天荒

回去后我在微信上和丽萍碎碎念了一晚的西街犹如打了鸡血在离开西街24个小时后丽萍和我一拍即合作为西街主人她愿意陪我再走西街

2016年无比炎热的皖南夏季高温让我失去了很多热情而再走西街它让我满血复活

翌日黄昏我踩着油门呼呼生风带着丽萍像是年少时赴约意中人那般深切

不愧是西街主人丽萍指着街口两边如数家珍左边曾经是ldquo海阳菜馆rdquo右边现在是馄饨店你别

看店面小生意却不是一般的好她吸了一口气味蕾似乎已在回味中沦陷

有路过的西街老太早早吃了晚饭出来散步的与我们相遇热情地与丽萍打招呼ldquo囡回家啊rdquoldquo冬生妈我带朋友回来转转呢您吃过乌昏(晚饭)了她们热切地在黄昏里彼此问候似乎丽萍从未离开

曾经的街巷里有纺织厂党校茶机厂helliphellip横街冬青巷嚯那可是大户人家的豪宅啊helliphellip丽萍在我面前比划着冬青巷子过往的繁华我们即走即停在一栋灰褐色斑驳的楼房前停下墙体上有着久远ldquo中国共产党万岁rdquo字样白色漆一横一竖赫赫在目ldquo哈我原先的家就在lsquo万岁rsquo两个字下面呢rdquo丽萍驻足仰望着这幢灰色的筒子楼眼里竟泛起了小姑娘般的神情

很多年前初冬某夜一个雪白粉嫩的婴孩嘹亮的哭声响彻西街的天空她扎着黄色的蝴蝶结背着书包上学了她和一群少男少女在西街凹凸不平的街巷里前前后后骑着自行车齐吼ldquo周末午夜别徘徊快到苹果乐园来rdquo青春张扬肆意他们在西街里对抗欢乐成长落

雪的冬天那个粉嫩的婴孩出落成肤白唇红楚楚动人的西街女子穿上大红的嫁衣一双黑亮的双眼氤氲一步步回眸西街helliphellip

时光一直在流逝直到人到中年的她此刻与我比肩双双伫立在她年少的居所前无限怅惘

西街的纵横巷子如蜘蛛网般布满无以计数的人事物若把西街四米宽的街道比作蜈蚣的脊椎骨那这些街巷犹如蜈蚣的无数只触角它们在各自的角落灵活舒展或艰难喘息彼此排挤却又彼此缠绕枝枝蔓蔓剪不断理还乱然后再和西街的所有浑然融为一体

包罗万象的西街生老病死吃喝拉撒大隐隐于市深藏郎朗大乾坤

我突然明白缘何丽萍的文字那么敏锐且洞察人心西街是她身心成长的肥沃土壤

夜来香的幽香顷刻袭来蝉捉迷藏般躲在西街的哪棵树枝上欢唱乐此不疲这西街比起曾经真的残败了很多一路欢快的丽萍此刻在西街的晚风里有了幽幽的叹息

物是人非算来她离开西街近二十年了是《来生缘》里沈世钧和顾曼桢那般地回不去了helliphellip丽

萍说她家屋后纺织厂里织布机声分明还在她的耳边ldquo咔塔咔塔rdquo无休无止漫无边际

在曾经的西街女孩记忆里一路走来我眼里满满烟火的西街已是美人迟暮残烟逝雪

时代变迁西街很多景像已经撤出大多买了新房子的西街老居民弃街而逃留下来的是一些不舍西街的老人依然在坚守而由于西街毗邻海阳中学的缘故县城周边十里八乡打工或者陪孩子读书的又入住进来不少如此循环换血后的西街市井生活虽然在延续但和其他老街一样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曾经属于她的味道

我一直对休宁有着说不出的亲切在我遇见西街的那一刻找到了答案原来冥冥中西街似乎有浓浓的乡情在召唤着我

遇见再也不愿离开

那晚我还和曾经的西街女孩入她家的老房子游走了一番彼此打趣等我们老了一起沐着西街残阳买来西街的麻花狮子头细细咀嚼看无所事事的猫在小院里四仰八叉打呵欠读《民国时期的那些女子》和《游园惊梦》

她说早上煮粥给我吃因为她从来早起又只会煮粥好吧我非凡的厨艺就留在冬天的夜晚你想在下雪的夜晚西街的一间平房里炉火上炖着一锅热乎乎的大白菜豆腐角就着一杯ldquo女儿红rdquo这真是

ldquo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rdquo至此西街自然而然成了我的

心头好但愿在我们老去的那一天西

街尚有市井残烟以安放我们一颗世俗的心我要的安宁烟火平和市井情爱温暖西街都能给我

配文摄影姚顺涞

第3版

万家灯火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wwwhuangshannewscn

我让孩子ldquo写rdquo电视

1051836 李 勇

家庭手记

我家孩子的作文一向不好上小学五年级时各种作文辅导书买了不少家庭语文辅导老师也请了好几个可就是不见效果一提起作文孩子就一脸苦恼相这可急坏了我们夫妇俩

但孩子有个特点爱看电视尤其是动画片我灵机一动让孩子复述补充电视情节不就是训练孩子运用语言词汇进行作文练习的好办法吗于是我郑重其事地给孩子布置了任务每天允许看半个小时的动画节目不过有个要求必须完整地记录下节目内容然后交给奶奶看让奶奶看了不但能了解节目内容而且觉得生动有趣孩子自然十分愉快地答应了能痛痛快快地看动画片的机会他当然不会放过

从那以后孩子看电视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每天也能认真地完成ldquo看电视写作文rdquo的任务

半年后孩子的作文长进了

文字表达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学会了剪裁材料运用细节有些生动之处令我们都不由得拍手叫好老师也反映孩子的课堂作文进步多了再也不会看到他面对作文题目发呆了

那下一步怎么办呢电视故事虽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但那毕竟不是生活的全部要能真正写好作文必须扩大视野以身边的人和事为基础于是我又安排了新任务在校内校外的活动中在同身边的人和事的接触中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特别是鼓励孩子把身边发生的一些不文明的事不良的道德行为现象记录整理然后以ldquo读者来信rdquo的形式向地方报纸投稿等到中考的时侯孩子的作文水平已经今非昔比还得了个高分

真没想到这个ldquo写rdquo电视的方法居然还成了孩子作文的对症良药这件事启发了我对还子的教育要善于因势利导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歙县许村许氏一族成长四位院士成为中华家族史上的佳话

同心报祖国的夫妻院士mdashmdash许国志蒋丽金

许国志1919年4月出生于许村1939年高中毕业后受工业救国的影响报考了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后于1947年赴美留学入堪萨斯大学1953年获博士学位而他夫人蒋丽金年轻时考入协和医学院日寇犯华击碎了蒋丽金的从医梦于是她选择了辅仁大学化学系获得化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后去美国深造拿到博士学位后蒋去堪萨斯大学工作在这里他们相识相爱并喜结良缘夫妻俩在各自的领域内如鱼得水各有建树

新中国建立后振奋于祖国划时代的巨大变化夫妇俩决心报效祖国1955年9月15日许国志蒋丽金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夫妇一道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拦登上克利福兰总统号轮船奔向祖国在轮船上许国志便起草了一封《向祖国致敬》的公开信安全到达中国后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表达了对祖国的感谢和对新中国伟大建设的热切期待和赞美信中说ldquo今天我们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觉得无限的愉快和兴奋rdquoldquo我们向政府和所有帮助我们的人民致谢rdquoldquo回想解

放以前人民生活困苦国际地位低落再看现在的祖国充满着生气和希望rdquoldquo我们要抱着决心处处去向人民学习要全心全力在英明的政府的领导下来参加建国工作向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迈进rdquo

归国后许国志蒋丽金夫妇在学术研究上互相学习促进许国志是中国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蒋丽金是中国光化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双双第一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国志夫妇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志以及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情操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荣获乌拉斯坦勋章的院士mdashmdash许靖华

许靖华1929年出生15岁考入南京中央大学19岁获理学学士学位以优等生资格获奖学金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深造得硕士学位25岁成为理学博士先后获美国国家科学院地中海科学院我国ldquo台湾中央研究院rdquo院士他在美国求学生活和工作近20年于1967年移居瑞士任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教授至今

ldquo做科研要有质疑精神敢于挑战权威rdquo这是许靖华追求科学事业的治学态度他涉猎广泛研究和著作涉及自然科学哲

学历史社会人生东西方文化等诸多方面1970 年他提出了

ldquo地中海原来是一片荒漠rdquo的惊人发现嗣后又提出彗星撞击地球引起恐龙大灭绝的理论一时轰动国际学术界由于建树显著1984年许靖华获得世界地学界最高荣誉奖章mdashmdash乌拉斯坦勋章ldquo一个好的科学家要活得纯粹要能做真正解决实际难题有益于人类的lsquo好科学家rsquordquo在许靖华眼中名誉从来不是一个科学家的最终追求1986年他又在著作中针对达尔文进化论中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其后又多次在剑桥芝加哥苏黎世等地与各国生物学家辩论让他ldquo赢rdquo得了

ldquo许旋风rdquoldquo许大侠rdquo绰号尽管游历世界各国广泛接

触各种文化思想但是许靖华始终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代表已逝的过去更连接着现在和未来现代人类社会的价值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去寻找ldquo在这些方面中国的优势很大未来一定能够有更好的发展rdquoldquo在有生之年能为祖国多做一点事尽一份力既是责任也是光荣rdquo长期以来他受聘为南京大学高级讲座教授河南大学环境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人才奉献心力

他还惦念着要为家乡人民造

福对于老家歙县许村老人总是牵挂在心1997年许靖华从自己并不多的积蓄中拿出1万美元帮助家乡建设许村历史博物馆近几年他又不顾高龄多次返乡探望期间还曾专门为家乡的中学生义务上课他说自己有一个心愿那就是百年之后能够回到故乡ldquo漂泊一生的游子最难忘是家乡最好的归宿就是叶落归根rdquo

胰岛素功臣院士mdashmdash许根俊许根俊中国著名生物化学

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委副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著有研究专著《酶的作用原理》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国家在世界居于领先的地位但人们也许不知道对确定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路线和解决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最后一步起了重要作用的正是许根俊院士

许根俊1935年11月23日生于许村小学就读于许村的仪耘学校高中毕业于休宁中学1957 年他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历任中科院生理生化所上海生化所

生化与细胞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长期从事酶的催化调节机理和蛋白质结构功能的研究为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国内酶催化和蛋白质合成结构功能研究的重要学术带头人他首先提出用天然肽于蛋白质的人工合成来研究其结构功能的设想并以胰岛素为对象提出实现这一设想的具体方案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他领着团队积极投身这项前沿研究课题切实解决了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问题从而为胰岛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在此基础上他主导对胰岛素的结构和功能开展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获得了一批成果不仅解决了用钠-氨法还原胰岛素的硫硫键除去苄基和其他保护基而且把处理后的A-B-链还原并重氧化生产具有生物活力的胰岛素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最后确定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路线和解决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最后一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文革初期胰岛素人工合成的消息在国内外各大媒体报道后成为国际上重要的新闻轰动了世界

2008年元月8日许根俊院士在上海去世但他留下的这一崇高学术成果仍在造福于千千万万的人而他的科学品格也更在激励着后人前进

市委宣传部 市文联 黄山日报社 主办

讲述middot

许村一族四院士1051836 许 琦

1051836 程云芬